帝国风云_第5章 明争暗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明争暗斗 (第1/2页)

腓特烈三世登基后的第二次御前会议,才谈到了正事。
  情报已经确证,法国在去年就向俄国发出了结盟信号,为此打算在今年为俄国提供五亿法郎、而不是之前提到的四亿法郎贷款,俄国将用这笔贷款,从法国采购包括五十万支步枪在内的大批军火。
  显然,五亿法郎远远不够。
  按照估计,如果俄国准备扩军一百万,至少需要二十亿法郎。如果算上准备修建的远东铁路,则需要更多的贷款。
  据此,俾斯麦估计,法国还将为俄国提供二十亿法郎左右的贷款。
  这是个什么概念?
  虽然俄国地大物博,但是并不富裕。以俄国的财力、特别是财政结余,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还清贷款。
  这意味着,法国当局压根没有想过让俄国偿还贷款。
  法国如此慷慨,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俄国回应结盟信号,与法国签订同盟条约。
  只是,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如果法俄结成军事同盟,绝对是帝国的心腹大患。
  御前会议的气氛非常紧张,连俾斯麦与毛奇的神色都很低沉,腓特烈三世更是一言不发的听到最后。
  讨论得出的结果是:除了做好与法俄开战的准备,还得尽量争取英国的支持。
  按照惯例,会议结束后,俾斯麦与毛奇等文武重臣留了下来,等待皇帝单独召见,商讨更加重要的事情。
  战争大臣,也属于帝国重臣。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治框架内,战争大臣的地位仅次与帝国宰相与外交大臣,地位在总参谋长之上。
  此前担任过此职的,有帝国现代陆军缔造者阿尔布希雷特-冯-罗恩伯爵。
  罗恩伯爵还是俾斯麦与毛奇的至交,正是他把两人引荐给威廉皇帝,三人并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三大开国元勋。
  由此可见,毛奇反对皇帝任命冯承乾为战争大臣也不是没有道理。
  与三位重臣在一起,腓特烈三世少了一些拘束,显得更加随和一些。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君主。除了帝国宰相与帝国总参谋长直接向皇帝负责之外,大部分行政事务由宰相负责,军事行动则由总参谋长负责,皇帝手里的权力并不大。
  显然,皇帝必须通过宰相与总参谋长下达命令。
  在某种意义上,战争大臣就是政府与军队的桥梁。
  由此可见,真正的御前会议,只需要宰相、战争大臣与总参谋长参与,其他武臣武将都显得多余。
  冯承乾已经单独跟俾斯麦谈过,两人对法俄结盟的问题已经达成一致。
  两人都认为,关键不在法俄,而是英国的态度。只要能够得到英国的支持,法俄结盟的影响就不大。
  如何才能得到英国的支持?
  冯承乾与俾斯麦的观点相同:一定要让英国相信,帝国是法俄结盟的受害国,结成同盟的法国与俄国必然会破坏欧陆的现有秩序,对英国的切身利益构成威胁,使英国丧失主导欧陆局面的能力。
  只是,两人对此都无信心。
  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不是法国、也不是俄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帝国已经对英国构成威胁。
  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能明白,英国也不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壮大。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能够得到英国的同情与支持,法俄结盟也在所难免,照样会对帝国构成威胁。
  至于英国是否会在必要的时候出手相助,还是个未知数。
  综合来看,帝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所幸的是,皇帝与三位大臣持相同的观点。
  剩下的就是,该如何来做。
  讨论了半个小时,腓特烈三世决定,在四月初与皇后,带英国女王最心疼的外孙女维多利亚公主访问英国。
  四月十二日,正是维多利亚公主的生日。
  虽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女王并无实权,但是与英国王室搞好关系,对促进英德有益很有帮助。
  “在此之前,还得做一些铺垫。”冯承乾听从了皇帝的吩咐,不再处处恭卑。“皇室交往很重要,可更得表现出诚意,让英国相信帝国是值得信赖的盟友,也是欧陆均势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你觉得该怎么做?”腓特烈三世问了一句。
  “不让英国觉得帝国是潜在的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重点放在陆军上,修改帝国的殖民地政策。”
  俾斯麦的眉头跳了几下,因为冯承乾此话暗指他的殖民地政策有误。
  “我们必须明白,英国无法容忍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