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病弱美人在七零 第82节 (第1/2页)
李兰兰激动地插嘴道: “就刚刚!广播里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说是人民日报也会同步刊登!这消息是真的,千真万确!” 她已经激动到说话语无伦次。 村里人基本上看不到报纸,也就村长那里有,但由于邮政系统不太发达,村里的报纸几乎都是滞后了一个星期以上的。 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这两大媒体,就足以说明这消息的权威性。 “领导人这次特地把年龄放宽到了三十岁,所有的高中毕业生,以及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去报名!” “宋同志,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考大学!” “只要考上大学,我们就可以回家!” “呜呜呜,像是做梦一样,但是我们真的有希望能回家了!” “国家和领导人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熬出头了!” …… 众人七嘴八舌地围着宋阮阮诉说着这个喜讯,有些女孩子说着说着就又哭了起来,导致其他人也克制不住,跟着红了眼眶,哽咽着抽泣起来。 连宋阮阮也被他们的情绪感染,觉得鼻子酸酸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她明白他们为什么哭,这是喜极而泣。 这个消息,她盼了一年多,而这些知青们,少的也等了三年,最多的甚至等了十年。 过去的十年,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逐渐认命,做好了在这片落后的黄土地里劳碌一辈子最后埋骨异乡的准备。 此时,却突然有了这样一条康庄大道摆在眼前,他们怎么可能不情绪失控。 就连她,也是直到此时才觉得,重新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十多年的人生都在学校里打转,让她下意识觉得,只有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前途才是有保障的。到时候,她不必依靠任何人也能过得很好。她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所学。 见众知青围着宋阮阮哭得稀里哗啦,连宋阮阮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跟着哭起来,江家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高考对他们的意义。 江海也一样。 看着他们喜极而泣的样子,以及被围在中间也泪光闪闪的宋阮阮,他尚且不明白,高考对他们的关系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只是觉得,这一刻,宋阮阮跟知青们好像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他融不进去。 这样的感觉让他稍微有些不舒服,他也不喜欢看到宋阮阮哭。 见众人哭起来没完没了,他不耐烦地上前催促: “各位,有事说事,我们家饭菜都要冷了!” 他这一催促,众知青才回过神来,纷纷收拾起情绪,说起了正事。 “宋同志,我们其实是来借书的,我们听广播里说,十二月份进行考试,各省自主安排,这么一算,可能就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实在是不多了,我们就想抓紧点时间复习,但你知道的,知青点真没几本书,我们就想就近先跟你借一下你的高中教材,等我们家里给找到的教材寄来,就能还给你了。到时候,我们的教材也可以跟你一起看!” 和宋阮阮关系比较好的刘知青作为代表,条理清楚地说出了他们的请求。 如今的邮政系统很慢,他们家又远,一来一回写信,至少得十来天。中间的时间他们不想白白浪费。 宋阮阮问: “广播里有说考什么科目吗?” 刘知青摇头:“没说。” 宋阮阮大概明白了,或许更详细的内容会在报纸上,甚至有可能到报名的时候才通知,而广播受限于时长,只说了个大概。 她毕竟没听到广播,也不好说得太绝对。 “我觉得既然是恢复高考,那很可能与十年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是差不多的。不然,也没必要改这一遭,继续按照现在的制度选人就可以了,现在的教材未必有用。” 年龄最大的一个知青道: “我记得十一年前最后一届高考,是分文理科,都要考语文,数学,政|治,文科加历史地理,理科加物理化学。” 他是险些就能参加最后一届高考的,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两人这一说,众人便有点犹豫了。 尤其是宋阮阮的话,对他们影响极大。 原本他们也不信会恢复高考,但如今真的被宋阮阮说中,可见宋阮阮哪怕失忆,她的见识也比他们强。她说的话很可能是对的。 但谁也不知道明年的政策是不是就变了,机会或许只有这一次,他们不敢赌。 宋阮阮拿出自己收集来的完善的初中到高中的教材: “现在的高中就是学的这些,和之前的高考完全是两个体系,内容也浅显很多。你们如果想学这一套内容,可以把这些教材拿走。” 如今的初高中,主要教材除了语文数学,思想教育,就是《工基》《农基》,涉及到的知识都是以实用为主,但因为学生上课的时间短,内容就很少很浅显,理工科方面估计最多到六年级或者初一的水平,文史科的水平也不会超过初中。 要拿这些去高考,那是完全不够的。 “我自己,是主张复习十多年前的教材的。那时候的教材我这里也有,你们也可以拿去。” 这教材,她总共收集了两套,拿一套出去,自己也还剩了一套。 她让江海一起,将另外一套教材也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