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654_第56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8节 (第3/3页)

镀金玲珑鞓带一束镀金玲珑腰刀一口镀金甲胄一副镀金玲珑撒袋一副弓矢一具镀金玲珑鞍辔一副马一匹。

    ??赏给三桂的这些物品,大都是皇宫的御用之物,如貂皮最为名贵,其他各物均镀金,也非一般功臣所能得到的宝物。

    ??刚赏完平西王吴三桂皮草用品,又施恩于他的长子吴应熊。

    ??顺治十年,也就是1653年八月十九日,伪帝顺治钦命,将他父亲太宗的庶妃奇垒氏所生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吴应熊。

    ??这里面就是那个写手,被称为金大侠的写手出彩的一个地方了。

    ??无论如何说吧,把吴氏父子写臭了,好人坏人先不说吧,弱智是真的了。

    ??都到不像样子的程度了。

    ??嫁吴应熊的是鞑虏伪太宗第14女,也就是伪太宗的最小女儿。

    ??她生于何年,不见记载,但已知她去世是在17o4年,时年63岁。

    ??据此推算,她应生于崇德六年(1641年),出嫁吴应熊时,年仅13岁。这位名副其实的少女公主,跟伪帝顺治是同父异母。

    ??伪帝顺治钦命赐婚,实则是鞑虏统治者对平西王吴三桂功劳的又一次崇高的奖赏。

    ??他的身价倍增!

    ??1654年二月,伪帝顺治又接着授吴应熊为三等精奇尼哈番。

    ??当然这时,儿子吴应熊要一直留在京城当人质的,这事情不用多想的,你懂的。

    ??其实,四川地区尚没有完全平定,只能说成略定。

    ??这个时候如成都嘉定等重要城镇仍在南明永历政权的控制下。

    ??还是在保宁击败刘文秀部后,平西王吴三桂向朝廷“议进取成都,以为根本”。

    ??即要在成都省会之区,“立根本,设以重兵”,“有贼拒战,无贼则耕,根本既立,庶可渐次进取”。

    ??伪帝顺治赞赏他的建议,“真为国家久远之计”,说得很正确。

    ??但是,伪帝顺治又说,大兵驻扎成都,“路远民稀,钱粮转运维艰。”眼下还不能采取行动,要三桂与李国翰“暂回汉中”,他所属的四城壮丁,移至沔县一带分驻。

    ??他便回汉中驻扎,“待上命而动”。

    ??这里面有猫腻了,四川的主力部队打残了,再来一把子力气,四川全面安定。

    ??奇怪的是,这个时候伪帝顺治差起了钱粮来了!

    ??而且,如果历史不生变化,伪帝顺治会笑看汉人文臣李国英和平西王吴三桂上演一场撕逼大战。

    ??就提几句啊。

    ??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言,说云南贵州还未平定,征兵转饷,因一隅之地,而拖“累数省已安之民”,旷日持久,势必“坐而自困”。他又说,以我强大兵力,还不能平定,不是我兵不强,粮饷不足,是“由封疆之臣畏难避苦,利纯功罪之念,先入于中”,却把忧患都推给了皇帝一人承担。

    ??吴三桂看了他的疏言后,很恼火,于七月十二日上疏,反驳他的不实之词。

    ??他先说明,取成都为根本之计的建议,是他最早提出来的,而李国英是在他之后才说这番话的,不过是他已的议论罢了。

    ??所谓“畏避等论”,不知他用意何在!于是,他进一步阐明他的方略,以成都为“根本”,将来“进取滇黔皆有基,而接济亦可资一臂之力”。

    ??这样,守也可守,战也可战,操掌主动权,“始称一劳永逸”。

    ??如李国英随便说的,“驻镇保宁一隅”,恐非得算。为表示他的决心,他坚决要求出征,愿率领在四川的各镇官兵为前驱,“进取成都嘉定”,待收复之后,如让他共守,他可把属下官兵家口迁入成都;如命巡抚固守,他仍带部属回汉中。

    ??他又说,目下“南方多事,狡寇狂逞”,他不能安居汉中。如“皇上不以臣为无用”,请下命令,独当一面军事,“臣何敢辞焉”!

    ??他要求朝廷早定机宜,他随时听候命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